沈帥青:不靠優先座 才是真.讓座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2/17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台灣網絡近年就曾熱傳短片,提倡就算不是老弱婦孺,只要有需要,就可坐博愛座。(《又一個霸占博愛座的?》影片截圖)

優先座、關愛座等,近年見諸交通工具和快餐店,但亦出現奇怪現象,即使沒有長者需使用,年輕人也不敢坐?此在台灣、本港均惹爭議。當優先座成為大眾壓力來源,亦未必是好。

●台鐵「博愛座」 改名「優先席」
長者出行乘車、用餐等,若沒有座位、長期站立確不便,近年社會出現不少優先座、博愛座,均以此配合長者需要,但這些座位是否只有長者才能坐?有甚麼標準?則往往引來爭議,在台灣,當地火車台鐵上周五就針對此問題,宣布在5月起,將把「博愛座」改名,以「優先席」取代。

為何要改名?原來因現行的博愛座,列明供長者、傷殘人士等乘坐,結果就算沒有長者等使用,其他大眾也不敢坐,台鐵就為了貼近民眾需要而改名,以扭轉大眾不願坐的文化,希望把社會觀念轉為「有人比我更需要就讓座」。

其實,改名是否有效實難料,優先座的名稱,港人也不陌生吧?港鐵上的博愛座,正是叫優先座,但近年同樣屢掀爭議。既有年輕人一樣大歎擔心坐優先座會被「批鬥」,又有網民曾拍下照片,顯示在一架沒有長者的港鐵車卡之內,多名年輕人圍著優先座、卻無人敢坐的場面,惹來是否浪費資源的討論。

在交通工具以外,近年快餐店相繼設優先座,甚至施政報告上月提出設長者優先廁格,一樣引來會否好心做壞事的質疑。

●有空位不敢坐 怕遭網民批鬥
優先座的出現,固然出於良好動機,一邊既是提點大眾,鼓勵讓座文化,另一邊亦是應付人口老化的問題,增加優先座,也是關顧長者的表現。

但到了現在,是否已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?確亦值得反思。例如在台灣,當地就曾出現不少有實際需要的年輕人,既有身體不適的,又有腿部受傷的,卻因坐在優先座而遭其他乘客責罵的例子,令受責難的一方,深感無辜。

有需要的年輕人坐優先座,確不應受責難,事實上,若然無其他人要坐,一般年輕人覺得累,想坐在優先座,是否亦並無不可?2014年,台灣網絡就熱傳一段短片《又一個霸占博愛座的?》,影片所帶出的訊息,正是講述不是老弱婦孺,只要有需要,就可坐博愛座,在當地引來大批網民讚好。

有空位卻不敢坐,說到底,是懼怕一坐下,就會遭受旁人的奇異目光,甚至白眼吧?更甚在網絡年代,大家的顧忌更多更大,擔心在車廂之內,人人也有可拍照放上網的手機,若稍一不慎被放上網公審,甚至遭人肉起底,肯定是場災難。

近年,社會更見講求公德心,既倡導要幫忙年老者、有需要者,同時亦譴責無禮者,但是否真的無禮?事件的來龍去脈如何?或難以一眼看得清,當有太多的道德潔癖,亦一樣可以引來反效果,甚至成為大眾的壓力來源。

事實上,近來漸浮現反優先座的說法,既在本港有人撰文認為,優先座已與原意偏離,不再需要,又或在台灣也有組織反對把優先座塗上其他顏色,減少標籤效應,甚至有人建議拆除優先座。

●人人自發讓座 能夠實現嗎? 
優先座是否可以拆除?誠然,最理想的情況,固然是無須依靠優先座,就算沒標示提醒,只要有人有需要,就有乘客願意讓座,令讓座文化遍布整個車廂,每個座位也自動成為「優先座」。只是,現行本港是否已到了如此理想的境界?可能也會引來質疑,擔心沒有了優先座,更多長者無位坐。

讓座的心態,大概可分為兩種,一種是只因出於旁人目光、怕被責罵,另一種則是發自內心,希望幫助有需要者,當中較可取的,自然是後者。如若人人也會出自內心自發讓座,優先座自可消失,但就要看此情此景,是否能實現?

撰文 : 沈帥青